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2020年,國家共授予自然科學獎、技術發(fā)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以下簡稱“三大獎”)共264項。我省2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占2020年度“三大獎”授獎總數的9.85%。據悉,我省26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成果中,通用項目21項(主持完成11項,參與完成10項),專用項目5項(均為主持完成)。
今年我省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呈現三大特點: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提升。今年我省高水平獎項增多,26項獲獎項目中,主持完成共16項,其中,一等獎2項,較上年度增加一項;二等獎14項。主持完成的通用項目居全國第四位,上升兩位。獲獎的2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分別在信息技術、醫(yī)學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段寶巖院士團隊的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我國第一部靜電成形薄膜天線、中國天眼等重大裝備400余臺套,實現產值34.4億元,國防、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空軍軍醫(yī)大學裴國獻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已應用于300余家醫(yī)院、救治患者10萬余人,將嚴重肢體骨缺損的保肢率從23%提升到91%,極大提升了我國平戰(zhàn)時嚴重肢體創(chuàng)傷修復救治水平。
產業(yè)鏈創(chuàng)新鏈融合更加緊密。11項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分別在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生物醫(yī)藥和能源化工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以科技創(chuàng)新賦能產業(yè)發(fā)展,經濟社會效益顯著。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彭年才教授團隊的“高通量多靶標核酸自動化定量檢測關鍵技術及產業(yè)化應用”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產品在全國百強醫(yī)院裝備占80%以上,實現了國家及省級疾控全覆蓋,為有效抑制疫情擴散和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建設提供了強力支撐;西北工業(yè)大學介萬奇教授團隊的“大型高質量鋁合金鑄件控壓成型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已成功應用航空航天領域大型裝備關鍵整體鑄件的順利生產,同時解決了高鐵枕梁,法士特重型卡車變速箱等民用大型復雜結構件的批量生產和應用,近三年新增產值49.07億元,新增利稅7.02億元。
中青年科技人員活力明顯增強。2020年,我省11項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中,獲獎人員中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為57.9歲,全部獲獎人員60歲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員占81.81%,我省獲國家高等級科技獎勵的科技人才隊伍趨于年輕化,優(yōu)秀中青年科技人才逐漸成為國家及陜西科技創(chuàng)新的骨干力量。